爆炸性物品事故的应急处置,带有一定的危险因素,在处置中一要了解其物品的危害特点,二要掌握事故的处置措施,三要熟悉事故处置注意事项,以防扩大损失和危害。
一、爆炸性物品事故的危害性
爆炸性物品由于其自身化学性质,在某种外界作用下能够引起爆炸或燃烧事故,从而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害。
爆炸性物品发生事故的主要危害有:
①是造成现场作业人员的伤亡,由于其燃烧或爆炸速度快,燃烧的速度一般为每秒数百米,而爆炸的速度更达到每秒数千米,往往发生事故人员来不及撤离,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②是现场及周边的建(构)筑物在燃烧高温及爆炸的强烈冲击下,造成结构损坏,经济损失巨大;
③是爆炸性物品在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燃烧或爆炸,由于化学反应不完全等原因,可能生成大量的有毒气体,导致发生中毒事故;④是爆炸性物品发生事故后,影响范围较大,会造成一定范围的社会恐慌,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较大的影响。
(一)火灾
大多数爆炸性物品均比较容易燃烧,引起燃烧的原因主要有:意外火源、自燃、违反操作规程、野蛮作业等情况,以及部分药剂遇水、遇湿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的热量积聚都可能引发火灾。
爆炸性物品发生燃烧的特点主要有:
①是燃烧速度快,难以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能使火灾范围蔓延;
②是由于爆炸性物质大多含有较高的能量,燃烧放出的能量较大,燃烧温度较高,周围物质在其燃烧高温作用下,容易被引燃;
③是因为这类物品自身含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不需外界供氧仍可以持续燃烧,如果爆炸性物品大量堆积或在密闭条件下燃烧,还可能发生燃烧转爆轰现象,即发生爆炸。
(二)爆炸
爆炸性物品在外界作用下,可以引发爆炸事故。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造成伤亡,同时对作用范围内的建筑物造成损失,造成建筑物坍塌或结构破坏,同时受爆炸高温影响,发生爆炸的同时一般会伴随火灾事故,一方面烧毁财物,另外如果爆炸点周围还有其他爆炸性物品,还可能受其爆轰作用的影响殉爆,导致二次爆炸的发生,带来更大的损失。
(三)冲击波
当炸药在空气中爆炸时,由于爆炸过程很快,所以在爆炸瞬间内装药将全部转变为高温高压的爆轰产物,其压力大大高于周围空气的压力,它将迅速向周围空气扩散,其膨胀速度比空气中的音速高几倍,所以空气界面处的爆轰产物如同超音速的活塞一样,强烈推挤和压缩周围的空气,使其压力、密度和温度急剧升高,从而在空气中形成压力很高的冲击波。冲击波的巨大压力既可以损伤一定距离内的人员,也可以使周围的建筑物发生结构性破坏,而且其作用范围远远超过爆轰产物。
二、爆炸性物品事故的处置措施
为有效预防各类爆炸性物品可能发生的事故,在日常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爆炸物品的性质,制定科学合理的事故处置预案,结合实际组织演练。另外,由于爆炸性物品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要注意学习积累,熟悉各类爆炸性物品的理化性能,掌握事故处置措施。当性质不明的爆炸性物品发生燃烧或爆炸事故时,务必请教有关专家详细了解物品性质及事故处置措施,必要时要请专家现场指导,防止处置不当致使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爆炸性物品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后,在了解现场情况的基础上,迅速针对事故发生的情况及物品性质按照既定预案,逐步开展以下工作:
(一)救护
对在事故中伤亡人员,要迅速采取救治措施,通知医务人员赶赴现场,迅速将受伤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后送医院救治。如果发生建筑物倒塌等事故,要尽快了解可能被埋压在倒塌建筑内的人员数量和所在位置,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救治。
(二)灭火
在对现场伤亡人员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的同时,要抓紧扑灭现场火源,根据发生火灾的不同物品性质,采取科学合理的灭火措施,使用适用的灭火器材和灭火设备,尽快扑灭火源。
(三)转移
对发生事故现场及附近未燃烧或爆炸的物品,及时予以转移,谨防发生火灾事故的蔓延或爆炸。
(四)警戒
事故发生后,首先应该维护现场的秩序,在事故现场往往会聚集很多群众,影响抢救或勘查工作的进行。一旦发生事故,要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划定警戒保护范围,对于正在燃烧的爆炸事故现场,尽量扩大警戒保护范围。担任警戒任务的人员,要分布在整个警戒保护圈上执勤,除紧急救险人员外,禁止其他任何人员进人警戒保护圈内,并尽一切可能保持现场原状。
一旦发生爆炸或火灾,还要根据现场可能发生爆炸或燃烧事故将要波及的范围,疏散撤离相关人员
三、爆炸性物品事故处置注意事项
(一)防止事故扩大
尽量全面了解发生事故的爆炸性物品性质及发生事故的原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措施不当引发二次爆炸或火灾范围扩大等事故。
(二)注意保护现场及固定证据
为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后续事故处理提供有效证据,在处置爆炸性事故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好现场证据。
(三)现场遗留爆炸物品
爆炸性物品事故发生后,现场或附近会有大量未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爆炸性物品,一旦火灾蔓延,有可能发生使事故范围扩大,因此要对这些物品采取可靠措施予以转移,或在灭火过程中人为制造隔离,确保安全。
(四)防止二次爆炸
有些爆炸性物品在大量堆积或相对密闭条件下燃烧时,燃烧释放的能量大量积聚,当达到一定条件时,会发生燃烧转爆轰现象,一方面会使现场危害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会对现场救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国内外在处理爆炸性物品火灾事故时发生爆炸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在许多硝酸铵火灾事故中,大量堆积的硝酸铵燃烧后,当火灾不能及时控制时,经常发生爆炸事故,现场救护人员伤亡惨重。
(五)防止坍塌伤人
爆炸性物品发生事故后,尤其是爆炸事故,现场周围建筑物受爆炸冲击波影响。
(六)灭火方法科学
对不需外界供氧的爆炸性物品,不能用窒息法进行灭火,因为窒息法不但对这类物品燃烧不起作用,相反随着燃烧空间的减少,压力的增加,爆炸性物品燃烧会更加猛烈,并会迅速转化为爆轰,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对于含金属钾、钠、镁粉、铝粉等遇水反应剧烈的爆炸性物品,不能用水作为灭火介质。上述物质一旦和水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热及可燃性气体(某地收缴烟花爆竹和原材料,在高温季节用水降温,导致产生大量的热来不及释放,一发生自燃烧,在大量堆积的情况下发生爆炸)。
(七)防止中毒
当大量爆炸物品燃烧时会生成大量烟及有毒气体。爆炸性物品燃烧产生的毒害烟气主要有:是由于极小的炭黑粒子和完全燃烧或未完全燃烧的灰及燃烧分解产物组成的烟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工业炸药等爆炸物品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磷化物、酸雾等有毒气体。为防止在灭火时中毐,在爆炸性物品发生普通火灾时,一般不要站在下风口,扑救时要先打开门窗,最好佩戴防毒面具,延长扑救时间,避免中毒。